核心摘要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步伐的加快,混合接种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整理了一些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包括混合接种潜在的好处、效果、安全性以及不同国家对于混合结果的态度等,希望能从理论以及数据给大家提供更系统的信息,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混合接种。(本文5月25日首发于,北美华人健康公众号)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被设计为两针接种,大部分接种两剂的人在两次接种时都接种了相同的疫苗。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鼓励——混合接种,也就是人们先接种一种疫苗,然后再接种另一种不同疫苗。 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6月22日表示,德国总理默克尔已于日前接种了第二剂新冠疫苗。她于今年4月中旬接种了第一剂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是腺病毒疫苗,第二剂疫苗则来自于Moderna,是mRNA疫苗。 疫苗混合接种的方式通常发生在: ——当某种疫苗的供应短缺时,国家出于必要采取混合接种; ——某些人接受第一剂疫苗后出现问题或对疫苗的安全性心存疑虑时可采取混合接种。 关于混合接种,我们整理了一些公众感兴趣的问题—— 潜在好处是什么?混合疫苗——科学家称之为“异源初免-加强免疫”策略——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研究人员早已用它来对抗包括埃博拉在内的一些其他疾病。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给人们注射两种稍有不同的疫苗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也许是因为疫苗刺激了免疫系统稍有不同的部分,或者教它识别入侵病毒的不同部分。但这个论点在COVID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根据实际数据来判断。除了潜在的免疫益处之外,混合接种还提供了当疫苗供应不均匀或某种疫苗数量有限的时候所需的灵活性。 数据怎么说?关于COVID疫苗混合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以确定这种做法是否有益或存在缺点。牛津大学牵头的Com-COV研究正在测试不同的疫苗组合的效果,包括阿斯利康牛津、辉瑞BioTeCo、Moderna和Novavax疫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近也发起了一项混合增强剂量的试验。俄罗斯研究人员正在测试Sputnik V型疫苗和阿斯利康疫苗的组合。而Sputnik疫苗本身就有点基于混合匹配的方法,第一次和第二次注射有不同的配方。但关于COVID疫苗混合集中的大多数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一些研究已经发布了初步结果。例如,《自然》杂志在5月时发布西班牙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将阿斯利康和辉瑞的COVID疫苗混合接种,发现可以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有效免疫反应,这也是第一项成功证实混打疫苗有效性的研究。该研究共有663人参与,实验对象均已接种一剂阿斯利康疫苗。第一剂疫苗接种后八周,三分之二的志愿者接种了辉瑞疫苗,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没有接种第二剂疫苗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接种辉瑞疫苗后志愿者产生了比以前更多的抗体,干预组RBD抗体滴度增加100余倍,中和抗体滴度则增加近40倍,这些抗体在实验室条件下可有效识别和灭活新冠病毒;同时干预组细胞免疫反应增加了4倍,但反应以轻、中度为主(98.2%),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硬结、头痛和肌肉痛等,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与之相对,未接种第二针疫苗的志愿者的抗体水平没有变化,这证实了两种疫苗混合接种具有强化疗效的潜力。为了更直观地比较混合接种与接种两剂相同疫苗的效果,我们参考先前牛津COVID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志愿者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后,中和抗体滴度增加10倍,低于前文介绍的混合接种的数据,说明混合接种的有效性高于接种两剂相同疫苗组。但是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后的志愿者未监测到发生细胞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混合接种的副作用较接种两剂相同疫苗的高。该结果仅用于解释阿斯利康和辉瑞疫苗混合接种的效果。 安全吗?牛津大学牵头的Com-COV研究的初步数据表明,混合和匹配疫苗可能会增加轻度和中度副作用的几率,包括发烧、疲劳和头痛。5月《柳叶刀》Lancet发表的一项对830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发现,按“阿斯利康-辉瑞”顺序接种疫苗后,有34%的人出现发热反应,而只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的人仅有10%报告发热。其他不良反应如寒战、疲劳、头痛、关节痛、不适和肌肉疼痛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增加。混合接种组约60%的人使用止痛药缓解不适症状,而接种疫苗的人约40%使用。专家认为,这些副作用与说明书描述常见反应基本相同,只是发生率更高一些,且大多数副作用在48小时内消失。研究人员认为副作用也有可能是强烈免疫反应的迹象。 总的来说,科学家们表示,数据显示混合接种的方法是安全的。 各国对混合接种的政策?许多国家的卫生当局都允许某种程度的混合接种。英国在疫苗推出初期就开始允许民众在特定情况下,注射两种不同的新冠疫苗。 德国、加拿大、瑞典、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官员都表示,接受过一剂阿斯利康疫苗的人,可以在第二次注射时接受不同的疫苗。作为对阿斯利康疫苗推迟交付的回应,韩国上周宣布,接受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的医护人员可以接受辉瑞公司的第二剂阿斯利康疫苗。加拿大疫苗咨询小组还表示,辉瑞和Moderna疫苗可以互换使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一直比较保守。该机构说,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原疫苗无法获得的情况下,接种一剂辉瑞或Moderna疫苗的人可能会接受另一种疫苗的第二剂。 我国对于新冠疫苗混合接种的态度5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同厂家同一技术路线疫苗效果一样,"混打"不影响保护效果和疫苗的安全性。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原则上建议用同一个企业的同一种技术路线的产品,来完成两剂次或者三剂次程序的接种。 文章内容综合自: https://news.yahoo.com/why-more-people-getting-two-183142552.html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1/content_5610004.htmhttps://www.sohu.com/na/473796098_104952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115-6/fulltext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854768...
cniw
本周一(2021年7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 (斯瓦米纳坦)在一次在线简报中提到:“如果在一些国家民众自己决定何时及谁接种第二剂,第三剂,甚至第四剂疫苗, 这将会出现混乱”. "It will be a chaotic situation in countries if citizens start deciding when and who will be...
摘要:随着疫苗接种的快速有序展开,加拿大的每日新发感染病例稳定持续下降,防疫措施逐渐放松,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中。民众对接种疫苗的积极配合是结束新冠大流行的关键。当有80%以上人口完成2剂疫苗接种后社会生活将会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加拿大的疫情持续稳定下降,截止到2021年7月11日,安省过去7天平均每日新增新冠感染病例已低于2百例,全国7日平均新增低于5百例。这一水平约与10个月前第2波疫情开始前的状况相当。自2021年4月中旬每日新增病例开始下降,至本周已连续12周新增病例稳定下降。特别是自6月30日安省第2阶段重启以来,虽然人们的社交活动增加了,但新增病例仍在连续下降,并没有反弹。结合目前疫苗接种进展顺利,因此,有专家认为,加拿大的新冠大流行很可能在8月下旬左右结束。那么加拿大的新冠大流行会于近期结束吗?何时能够结束?我们结合目前的流行状况,疫苗的接种进展和最新的相关研究结果对这些焦点问题做些分享。 截止7月13日,69%的加拿大人接种了至少1剂疫苗,45%完成了2剂。在12岁以上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中,79%接种了至少1剂,51%完成了2剂接种。官方认为在疫苗供应充足的条件下,8月底前应接种的都能完成2剂接种。这可能是认为8月底左右能够结束疫情的主要依据。如果目前疫苗接种工作能够按目前的速度持续进行,加拿大结束新冠大流行是否真的会指日可待? 近期,以色列,欧洲几国和美国的疫情有所反弹。造成这波反弹的病毒株是去年10月份在印度首先检测到的新冠病毒德尔塔(Delta)变异,也称为印度变异。这种变异比传播极广的阿尔法(Alpha)变异,即英国变异,的传播力高60%。与疫情暴发初期的病毒株传播力比较几乎增加了1倍。初期病毒株的有效传播指数(R0)约为3,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需要3分之2的人群有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也即需要对70%的人接种有效疫苗。现在正在出现的德尔塔变异的有效传播指数(R0)约为5-6。如果要有效阻断该变异的传播,大约需要80%以上的人群有针对该变异株的免疫力。 北美华人健康在前面1期详细介绍了1项加拿大的真实世界疫苗有效性的研究报告。在42万接种了疫苗的人中,接种第1剂辉瑞,莫德纳和阿斯利康疫苗后,对阻断德尔塔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56%,72%和67%。接种2剂辉瑞疫苗后,保护力提高到87%。莫德纳和阿斯利康疫苗尚无接种2剂后的可靠数据。 在最近1期自然杂志(Nature),法国科学家报告了另1项疫苗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他们的主要发现如下: 4种批准临床应用的单克隆抗体都不能有效中和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变异毒株。对比阿尔法毒株,新冠患者康复6个月后的血清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能力减少了4-6倍。新冠患者康复12个月后的血清不能有效中和任一变异毒株,再接种疫苗后康复者血清可有效中和所有变异。接种1剂辉瑞疫苗后,血清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力只有13%;接种1剂阿斯利康疫苗的中和力只有9%。在完成了2剂上述疫苗后,血清中和力分别提高到81%和95%以上。但和阿尔法毒株比较,血清中抗体对德尔塔的效力低3-5倍。 不同血清抗体对变异毒株的作用-图片来自Nature 总结这些发现不难看出,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单克隆抗体都不能有效对抗变异毒株;康复患者对变异毒株仍然易感,只有再接种疫苗后才会有好的免疫力;目前疫苗虽然在完成2剂疫苗接种才能有效对抗变异毒株特别是德尔塔毒株的感染,但和阿尔法比效力明显低很多。尽管如此,完成疫苗接种可能是当下唯一可以预防变异毒株感染,或感染后减少得重症或死亡的有效措施。 加拿大统计局开展的社区健康调查结果提示,约77%的国人愿意接种疫苗。这个结果和某些民意调查获得的82%的接种意愿比较接近。如果80%的接种意愿维持不变,理论上,即使全部完成2剂接种,85%左右的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保护作用可能只能部分阻断,但不能很好的控制变异毒株的传播。但随着疫情的进展,民意可能随时发生显著改变。目前79%的1剂接种率且还在增加,提示,接种意愿可能比现在估计的更高。 由于德尔塔变异还没有成为主要的流行毒株,如果80%的应接人群完成2剂接种,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虽然会有零星小规模暴发,但不会造成大的流行。这样推测是基于目前全国的确诊感染人数正在接近150万,实际感染人数可能会更高。推算有抗体的人数会高于疫苗接种人数。如果90%以上的人群完成2剂接种,那么疫情就会得到完全的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监测世界范围大流行的状况,疫情是否结束应由世卫组织宣布。对加拿大来讲,对疫情的完全控制可能并不意味零感染。这是基于新冠病毒快速变异的特性,很难做到在一定时间内覆盖全人群的计划接种,并且疫苗的有效性也不能达到100%。当虽然有零星散发,但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室内活动/聚会不用佩戴口罩,学校正常室内教学,公众场所正常开业,医疗系统正常运行等,那时我们可以说加拿大的新冠大流行结束了。 主要信息来源: 1. When is the pandemic...
2021年7月14日下午,由北美华人健康协会和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联合主办,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协办支持,“让疫苗保护我们及我们的社区”公益项目华文媒体新闻发布会暨项目启动仪式在云端成功举办。近30家华文媒体积极参与,为战“疫”凝聚信心和力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为这场战“疫”倾注“华人力量”。 活动主办方代表北美华人健康协会主席,多伦多大学和纽芬兰纪念大学,著名流行病学家王培忠教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华人朋友,因为没有及时打疫苗感染去世的悲剧。然后他用美国和加拿大的具体数字介绍了接种疫苗与不接种疫苗的区别,强调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重要性。比如美国 5月份在 107,000 多例 COVID-19 住院患者中,98.9%是没有接种疫苗者,99.5%新冠死亡者是没有接种疫苗者。加拿大的疫苗逃逸率(即接种疫苗后依旧感染)只有0.5%。加拿大自去年12月份接种疫苗开始算起截至到今年6月底,在1.3万新冠死亡病例,几乎全部是未接种疫苗者,而接种疫苗者只有66例。 北美华人健康协会主席,多伦多大学和纽芬兰纪念大学,著名流行病学家王培忠教授 据王培忠教授介绍,将要开展的公益项目,是由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资助,旨在加拿大华人社区倡导科学抗疫、宣传疫苗接种。这个项目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民众科学防疫意识,消除大家的顾虑,提升疫苗接种率,“让疫苗保护我们及我们的社区”。 针对网络及社区中各种谣言及虚假信息,及时向民众传播可靠科学知识非常重要。这也是北美华人健康协会过去一年多努力开展的系列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北美华人健康协会已在其公众号及网站(https://cniw.org/)发表了100多篇与新冠相关的科普文章,其中近半数与疫苗相关,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王培忠教授最后强调,这个项目与每个加拿大华人直接相关,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期望目标。他感谢各加拿大华人媒体,兄弟协会、众多义工及所有支持这个项目的朋友们。 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CCAA理事长,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叶军 活动联合主办方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CCAA理事长,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叶军也向大家介绍了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CCAA)及其在疫情过程中做过的重要活动。 CCAA自疫情开始,组织了17场与疫情有关的讲座。其中6场重磅讲座是与北美华人健康合作。同时,CCAA也积极支持华人教授开展的有关新冠疫情的系列学术研究。此次“让疫苗保护我们及我们的社区”项目,CCAA也将积极支持北美华人健康协会,广泛联系各个校友会,用科学守护华人社群的健康与平安! 此外,为了弘扬社会服务意识、忠实记录历史、让华人的善举千古留芳、同时增进加拿大各社区之间的了解,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将把加拿大各界华人在这次疫情中在捐助奉献、救死扶伤、服务社区、政策影响、守望相助、克己自律、坚守岗位、经验传授、科技发明等方面的成绩和事实,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收集成册,最后将以史学文献的形式成书出版。 现在CCAA作为发起主办方,与各高校校友会及华人社团合作,开始征集在这次新冠时期医疗医护界、科技界、政界、商界、教育界、基本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等各界华人在加拿大防疫抗疫的历史事件中的纪实信息( 中/英文皆可)。欢迎大家来函推荐认识的华人医护人员之相关事迹, 推荐医疗一线的抗疫华人名单,推荐突出的华人医护机构,华人抗疫自助团体,各行各业在抗疫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或者发挥了一定影响力的各界华人个人。也欢迎大家把在新冠时期的所见所闻,通过新闻摄影照片、视频、纪实文学的形式提供给本项目组委会,也欢迎企业和个人赞助CCAA主办的“加拿大华人抗击COVID-19 纪实”公益项目。 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CCEA)执行会长曾诚 加中经贸文化交流协会(CCEA)执行会长曾诚代表协办方发言。他表示CCEA很高兴协办支持由北美华人健康、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主办的“让疫苗保护我们及我们的社区”...
BIG跨代互动项目由北美华人健康协会(CNIW)、加拿大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WCCYC)以及加华心理健康互助平台(WeSupport)共同主办。研究发现,一大批从国内移民到加拿大的中老年人渴望与当地的年轻人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通过年轻人独特的视角来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趋势。然而,起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COVID-19无疑给老年人与当地社区互动增加了阻碍。 志愿者做什么 因此,该志愿项目旨在搭建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以小组的形式每周组织各种活动,比如日常英语教学,美图秀秀的使用,全民K歌的使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老年人既学习到了实用的技能,也与青少年建立了联系而减少了社会孤立感,促进了自身的身心健康。 长者们喜欢的实用英语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UooV6uIdI☝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Youtube频道志愿者收获什么除了服务老年人群体,参与项目的志愿者们也能获得自身软技能的成长。管理团队积极致力于对青少年志愿者各类软技能方面的培训并鼓励后者在实践中挖掘自身潜能。培训包括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何成为志愿者在此我们呼吁有兴趣的青少年志愿者抓住这次绝佳的学习挖掘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呼吁家长及老师们传递该信息并鼓励孩子们参与。招募要求 年龄要求:15-29周岁基本语言要求:普通话口语流利,英文读写流利工作时长:每周5-7小时,志愿期限不少于两个月工作地点:网络远程 如有意愿申请,请扫以下二维码: 报名截止日期:开放申请通道,直到名额招满为止!BIG Project Volunteering ProgramYouth Volunteer NeededIf you are between 15-29 years old (inclusive)If you speak Mandarin or Cantonese If you...
编者说明: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 (National Adver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 是一个由专家组成的为加拿大公共卫生署 (PHAC) 提供相关科学建议的独立机构。加拿大过去及目前采取新冠疫苗接种方案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该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的。 前不久针对新冠疫苗混合接种问题,该委员会提出若干建议及相关科学依据。因为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北美华人健康》为此向大家介绍及解释。 一: 背景简介: 用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预防相同传染病的历史由来已久。比如,此前的甲型肝炎、单价乙型肝炎、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 (MMR)、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用于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脊髓灰质炎等常规初级免疫系列的疫苗,系列中的不同疫苗产品的联合或交叉使用。 加拿大目前所有授权的 COVID-19 疫苗的共同之处都是以 SARS-CoV-2 病毒的刺突蛋白作为抗原,比如mRNA(Pfizer-BioNTech,Moderna)和 Janssen 疫苗产生的刺突蛋白均是以其融合前的构象为基础。相关研究已表明,将腺病毒载体疫苗和 mRNA...
大蒜在许多文化中一直用于烹饪和药用。大蒜含有种特别丰富的有机硫化合物,被认为是其风味和香气以及潜在的健康益处的原因,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潜力,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大蒜中有机硫化合物主要有两类:L-半胱氨酸亚砜和γ-谷氨酰-L-半胱氨酸肽。大蒜中的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类固醇皂苷、有机硒化合物和大蒜素,可能与有机硫化合物协同作用。 生物活性 抗氧化活性 谷胱甘肽 低细胞浓度的谷胱甘肽(一种主要的细胞内抗氧化剂)和/或活性氧 (ROS) 过量产生可导致氧化应激诱导的生物大分子损伤,并有助于病理状况的发展和进展。在内皮细胞中,大蒜衍生的大蒜素降低ROS的产生并增加了谷胱甘肽的浓度,抵抗氧化应激。在穿过细胞膜时,大蒜素与谷胱甘肽相互作用,延长大蒜素的抗氧化活性。 Nrf2 依赖的抗氧化途径 大蒜素上调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 (GCL)、谷胱甘肽合成中的限速酶和其他 II 期解毒/抗氧化酶的表达,可能是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依赖途径,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陈年大蒜提取物也被证明可以通过Nrf2/ARE途径增加抗氧化酶的表达。 一氧化氮 (NO) 信号级联 由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eNOS) 催化的一氧化氮 (NO)...
一:进化论假设解释 雌性寿命优势不仅限于人类,在其它哺乳类(如猿)也同样存在。人类及一些高级雌性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月经”起到限制生育期及频度的作用。雌性生育子代的数量明显比雄性少,这有利于抚养子代。因此从进化论角度看, 雌性需要更长的寿命长应当是自然选择。而雄性则需要为争取性伙伴付出代价,尽管雄性生育期长,一个雄性可以与多个雌性交配产生很多子代,但不需要在抚养上花很多精力。因此,雄性不具备进化论中的长寿命优势。虽然人类文明以摆脱许多简单动物性行为,但进化论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根据文献记载,人类女性产子最高纪录是63,而男性则没有准确纪录但推测至少在1000以上。 二:生物遗传学原因 1. 子宫内期 从生物学角度讲,男性比女性脆弱其实从胚胎就开始了。大家知道,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子各携带一半的生命遗传物质。卵子中的唯一一条性染色体“X”是固定不变的, 而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即可以是“X”也可以是 “Y”。 精子与卵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从生物学上讲这意味着生命的开始。而子代的性别是男性精子中的这条性染色体决定的, 如果精子中的性染色体为“X”,那么与来自母亲的卵子结合后 成为XX(女),否则是XY(男),见图1。但在受孕中出现“XY” 与 “XX”的概率并不是一般人们所理解的各50%。因为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是“游泳健将”,它比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在女性输卵管中的游动速度平均快两倍以上。(民间流传的通过控制性交时间影响怀男孩或女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此,在受孕开始时男性胚胎比女性胚胎要高2倍以上。男性胚胎脆弱,容易在怀孕中夭折,许多在怀孕开始不久便 “胎死腹中”。但很多情况下往往不会被发觉。也就是讲女性怀孕期间,自然流产中男婴占多数。随着孕期的增加,男性与女性胎儿的比例逐渐趋向于一致。正常情况下,人群中新生儿的男女婴儿比例应是105/100左右。 女性有两条X性染色体,因此如果其中一条出现异常后会得到另外一条的补偿。而男性的X,Y性染色体中任何一条出现异常却不会得到补偿,从而往往会出现不良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疾病(如血友病)在男性发病远远高于女性的道理。而出生后,女性的生物遗传学优势继续体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2. 生命早期 大家常说的“男孩比女孩难养”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男婴的新生儿(一岁以内)儿死亡率,明显比女婴高。比如加拿大2015年数据,男婴为4.8/1000, 女婴4.3/1000。另外,男孩喜欢冒险一定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而青少年期意外死亡男性明显比女性高。 3. 成人期: 多数慢性病男性的发病率均比女性高。对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心脏病,肿瘤,与脑卒中这三大疾病,男性的发病及死亡均比女性高。比如,中国2012年肿瘤死亡登记数据显示男性与女性的肿瘤死亡率分别是:224/10万与136/10万(下表)。再如,不仅总体女性的心脏病发病及死亡比男性低,而且女性心脏病发病及死亡均比男性来的晚。因为女性绝经后,在雌激素快速降低的同时心脏病的发病在明显增加,目前学术界认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核心摘要:已经持续一年多的疫情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个地球人,而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除了面对新冠感染的风险及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外,他们还要面临毕业,论文,签证、求职,就业,及和家人分离, .... 等等各种问题。为了解COVID-19大流行国际留学生的影响,前不久北美华人健康协会、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与华裔学者合作,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卷调查。研究结果将以中英文通过多种方式发布,本期发布的初步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对留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比如同疫情前,40%的留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变差,50%认为心理健康受到影响,40%体重增加,27%对目前经济状况不满意,...。北美华人健康还将陆续公布相关结果,请大家关注。 新冠大流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或人群能幸免,而学生,特别是国际留学生是受新冠大流行影响的最大的群体之一。新冠大流行不仅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学习,就业及家庭。 根据2018年的官方统计,加拿大约有64万在加拿大学习国际留学生,其中22%来自中国。为了解COVID-19大流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国际留学生的影响,前不久北美华人健康协会、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联合会与华裔学者合作,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新冠大流行对学习及学习安排、职业规划、身心健康、家庭亲友关系、经济收入的影响等。调查主要针对16岁以上在加拿大学习的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该项研究通过在线匿名问卷完成,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音,研究人群为16岁以上加拿大华裔。下面是部分初步研究结果摘要。 一:一般情况 在应答者中,女性、男性、及其它各占 57.4%、40.2%和2.4%;年龄分布小于25岁的应答者组占77%;高中、大学及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2.2%、42%和24% (下表);在加拿大2-4年的留学生约65%。 二:经济状况 经济来源及状况是影响留学生学习及健康的重要因素,本项调查表明约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对自己目前经济状况不满意 (下表) 绝大多数留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家里提供(61%),其次是奖学金、及自己工作收入。 三:健康状况 就健康状况而言,约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对自己健康状况不是很满意,44%的学生感觉健康状况比疫情前差(下表)。在问答留言中一些学生指出,疫情期间常呆在家里无法正常锻炼身体,抑郁心情不好,饮食不好是身体变差的主要原因。 留言选登: 这部分调查问卷中我们特意安排的留言部分,收到学生的大量留言。以下是选登(保持原文英文或中文) “Staying at home made...
核心摘要 这个周末是5月22日甘肃21位遇难者的头七,谨以此文献给甘肃白银遇难的21名越野跑者, 愿你们在天堂继续奔跑。同时这篇文章同时从长距离越野跑者和医学两个背景谈失温的预防和处理,大家参加越野跑的时候安全第一,比赛第二,享受跑步。 我作为一个超长距离越野跑者,同时又是一个学医的,对最近的甘肃白银的事情非常的痛心,21个鲜活的生命,因为各种因素,突然离世,而且离世前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想起来就非常难受。我们上一篇转发的文章主要说了对失温的处理(1)。最近也有很多文章谈失温,但是大多数都是从医学防护方面谈的,作为长距离越野跑者同时有医学背景谈失温的文章比较少。这里我作为长距离越野跑渣,介绍一下到底怎么样可以预防失温,同时处理失温的基本原则。有些知识是Paul Tawrell 的Camping and wilderness survival 这本书里面的,这本书是户外生存的圣经,户外知识丰富,有很多图片,不好的地方就是有点老,我的是第二版(2008)。当然,户外运动跟越野跑也不完全相同,不会有任何人会背着帐篷睡袋去跑越野跑的,越野跑肯定要尽量精简重量同时又可以应付多种天气情况。我在这篇文章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一些个人跑越野跑装备上的小建议。作为丐帮的元老,我尽量介绍的都是物美价廉的小东西。这篇文章主要跟失温有关,其他的越野跑损伤暂时不讨论。我在这篇文章不会讨论任何一方过失,死者为大,这篇文章中也不会讨论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应该由官方调查发布,我们将来有机会可以在掌握更多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事故原因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介绍的产品没有利益关系(不是带货),所以只介绍某一类产品,而不会具体介绍某个产品,我们有的时候会贴一些产品的照片,但是只是为了说明方便,没有恰饭。因为是原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转发。你们的转发是支持我们继续创作的动力。本文还得到了包括黑哥,大使,worldy, 灯塔,y2k等众多跑者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户外生存的圣经 像我们上一篇文章说的,失温不只是冬天才会发生的状况。在任何地区,不只是山区和高海拔地区,夏天都有可能出现。比如今天(5月底)多伦多有些地方就下雪了。我从2016年开始先后参加了UTMB (CCC) (100公里),巨人之旅(330公里),Swisspeaks 360 (360公里),苏格兰横穿(350公里),多个中高海拔的长距离越野比赛,同时我在加拿大的冬天也多次参加长距离越野滑雪比赛和训练,冬季也会参加骑车,跑步和滑冰,有零下30度左右大运动量运动的经验,之前也多次参加户外徒步(hiking)背包旅行(backpacking)的活动。在超过16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越野跑比赛中,因为时间长,山里天气变化快,所以基本上每次比赛我们都会遇到天气变坏的情况,经常会赶上下雨下雪,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像这次甘肃这种白天4-6度,晚上1 度,大风下雨的情况真的不算极端恶劣天气,很多户外跑者包括我在高海拔遇到过更加极端的天气,比如零下5-10度暴风雪的情况。那我们需要做什么才可以预防失温呢? 我可以边讲故事边分析。我其实自己遇到过接近失温的情况,那是前年(2019)在横穿苏格兰350公里越野赛的时候。刚开始来到苏格兰还好奇这里的草好绿啊,后来发现这里的雨基本没停过,比赛开始后雨连续下了几天,第三晚从休息站出去的时候,往山上爬赶上了大风,风大的可以把人刮跑,雨大的睁不开眼睛,当时我是上身冲锋衣+抓绒+速干,下面是紧身裤+裤衩,背包里还带着雨裤。当时的冲锋衣是山浩(mountain hardware)的,用过几年感觉防水能力有些下降,然后我本身又比较能出汗,所以里外都湿了。当时想过下山退赛或者再歇会,但是风雨大的连回头都回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由于我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带齐了衣服,所以其实当时并没有特别失温的感觉。 1. 防止失温第一点,好的冲锋衣非常重要,防水透气都要兼顾,我之前的山浩就是防水透气性能有所下降,会导致积汗湿身。后来我有升级到了始祖鸟的冲锋衣,始祖鸟的冲锋衣根据不同的用途有太多的分型,我转一个命名规则 (始祖鸟是加拿大品牌中国所有,所以支持一下),我的是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