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 日

CNIW 北美华人健康

CNIW 北美华人健康

cniw

Centre for New Immigrants Wellbeing (CNIW) is a registered non-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Canada. It aims to provide health,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services promo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of new immigrants in Canada. 北美华人健康协会 (Centre for New Immigrants Well-being,CNIW) 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的非盈利机构。其宗旨为通过健康宣传,专业及社会服务促进新移民社会、心理及躯体健康。 Homepage:www.cniw.org, Address:500–7030 Woodbine Avenue, Markham ON L3R 6G2 , Email: info@cniw.org, editor@cniw.org 公众号:北美华人健康
1 min read

根据安大略省卫生官员今天的报告,在过去一周内住院人数增加了惊人的38%。安省COVID-19科学研究小组提供的废水数据证实,该省的感染人数明显有所增加,在省内几乎每个地区废水中的疾病浓度都开始显著上升。疫情走势将会如何?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此前英国发现的一种被称为XE的重组毒株已报告并确认了超过600个基因序列。XE并不是首个被发现的重组毒株。事实上,新冠疫情期间,重组毒株的出现并不罕见,但绝大多数重组毒株因在传播上并不具有优势而逐渐自然消亡。然而XE毒株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它会让整个世界重新回到“零免疫”的情况么?还有近期在北美爆发的禽流感,是否会感染人类?知名流行病学专家,多伦多大学及纽芬兰纪念大学王培忠教授,从专业角度为大家做深度解析。 ——以下为音频文字—— 1. 新冠又现新变种XE,对它有何最新的发现和了解? 王教授: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在不断突变,总会有新的病毒株出来。现在来讲,Omicron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它的传染力比较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的病毒变种能把它取代,这是一个产生新病毒株的途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宿主(host)。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两种病毒,在机体内两种病毒可以出现交互反应,就是病毒重组。它是两种不同病毒产生遗传物质的交换。对于新冠病毒来讲,这个以前就发生过,其他病毒发生了更多,但是很多病毒发生以后可能观测不到就消失了,除非出现了某些性状上明显改变的特征:比如传染力、致病力、免疫突破等,这些明显的变化,对我们疾病的流行有影响的时候,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最近的这几个都是在英国那边爆出来了,大家想为什么老发生在英国呢?实际上出现在英国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英国测病毒的基因序列是世界第一,比美国做得还要好。在一月份就开始收集了一百万人的标本,再通过这个一百万人标本在不断检测有没有新的变化。所以从这些检测力度大的地方报道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没有,也并不意味真正的就从英国出来,只是英国首先检测到的。至于它的分类,因为要跟自然突变区分开来,我们就先把第一个字母加入X,就意味着重组的意思,然后根据序列从ABCDEF这样排。大家可以现在看到E,前面已经有ABC这三个,而且E后面还有F。前面这几个没有出现很明显需要关注的地方,只有E作为值得关注的变体(Variant of concern)。现在来讲,因为从1月19号首次在英国出现,现在六万人大数据当中,测出来大概得不到1%的比例,上升速度看起来是比较快的。根据这个推算,大致每周增长指数是增加10%,可以大致理解为其传染指数。如果这个数值准的话,就不难想象有可能将来作为一个主导病毒变种取代于现在的奥密克戎,这是有这种可能性的。现在,这种病毒变种是两个组合,一个是奥密克戎BA.1跟BA.2的一个组合,另外还出现了在S蛋白上的3个新突变,所以大家非常关注。 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除了传染力以外,还有其致病力是否更高了。另外,就是突破性感(意味着我们以前感染过还会出现感染,打完疫苗以后还会发生感染)。我们知道Omicron的致病力比以前的Delta病毒要高。从目前的数据来看,XE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有的研究还显示稍微弱了一点,但没有很大的区别。另外,突破性感染方面,数据还很有限,但是初步的数据也显示没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因此不要特别担心。这也说明,我们过去打的疫苗绝大多数还是有效的。另外,感染之后出现的症状跟Omicron差的不是特别多,所以现在只是值得关注,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2.新冠病毒可能会“重置”,让整个世界重新回到“零免疫”的情况么? 王教授:这个可能性是绝对有的,因为我们过去三年当中学了很多东西,但总有一些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病毒本身在复制当中会出现错误或新的变种出来。但是如果新的变种,它病菌变化明显大、致病力明显强,或者跟以前的交叉免疫非常小的情况之下,会引起大的改变,那样我们打疫苗的作用就不是特别大了。另外,我们知道了病毒可以重组。 另外还有一个担心,大家知道现在不光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也同样可以感染动物。动物也是一个宿主,所以我们接触当中,从动物来源也可能产生新的。我们现在怀疑这Omicron可能就是动物源,因为去年中国团队就做了Omicron追踪的起源,他们认为可能从老鼠那里来的,因为它很多成分和老鼠的新冠病毒更接近一些。有可能是人传给动物,之后再发生突变以后再反传给人,所以将来风险还是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公共卫生检测系统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打疫苗避免感染可以避免发生突变的机率。保持社交距离等公共措施还是非常重要的。近期来讲,出现大的波动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不排除将来还会有新的变种。或者交叉免疫比较小,或者致病起力强,引起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所以还应密切关注。因此,将来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新冠的世界大流行还远远没有过去 3. 第四针疫苗是否有必要接种? 王教授:从现在来讲,第四针的配方跟前面没有太大区别,包括辉瑞、摩德纳,在研发对Omicron有针对性的疫苗,这是一种研究方向。另外,也在研究universal vaccine,就是对所有的变种都有保护力。但目前,连针对Omicron的疫苗还没有出来,进展的不是特别顺利。最初说是三月中下旬或者四月初推出,但现还没有出来,可能还要延迟一些。 至于是不是打第四针疫苗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目前加拿大打完第三剂疫苗是占50%左右,还有一半的人没打。从第二剂到第三剂的保护率也提高了一大块儿。你要看包括英国、香港的数据,打完加强针跟不打的人区别很大,所以现在疫情反弹,它的上升幅度比今年初的时候Omicron还是会低很多,所以如果这个时间打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身体不好的人、年长的人,一定把第三剂完成。  在此基础上,有没有必要打第四针呢?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政府只会推出一个大框架,比如说美国建议五十岁以上,以色列可能放得更宽。加拿大国家疫苗接种委员会的顾问小组,建议八十岁以上的、或有慢性病的需要接种,安省是六十岁以上,BC省是七十岁,各省都有区别。所以我们把它简化一下:年龄大的人、身体不好的人、完成第三剂的人,第三针接种到现在,我们建议最好超过半年可以打。但是不要打得过于勤,第一没有必要。另外,反应反而倒不是特别好,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打第四针。还有对于年轻人,如果年龄比较轻,但是你的职业暴露风险比较高,你又担心传给别人,也打完第三剂了,现在打第四针我觉得也是可以考虑的。还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说免疫缺陷等等,也需要考虑。...

1 min read

最近疫情好像又有所反弹,安省阳性率和住院人数都有所增加。魁北克省也已经有卫生专家表示,第六波新冠又要来了。而且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和全球其他的一些地方好像都有一个反弹之势。究竟我在全球疫情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加拿大近期的走势又会是如何呢?都市脉搏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纽芬兰纪念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王培忠教授做客节目,为我们深度解析。 ——以下为音频文字—— 1. 什么原因导致最近的全球疫情反弹?加拿大情况如何? 王培忠教授:这次的原因是比较清楚和相对简单。先说这个反弹的都是在预料之中的,这次主要原因就是Omicron的变种BA.2传染力要比BA.1强30%到50%。它的传染指数是大概3~5左右,基于这个情况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弹。但是如果从国际的发病总数看,现在的情况比Delta的那一波要小了很多。实际上按各国的情况来讲并不一样。欧洲的反弹因为很多国家是彻底开放,什么限制都没有。加拿大跟美国,也是基本是在预料之中,我们没有完全的开放,但是即将完全放开。另外,反弹比较大的一些亚洲国家或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韩等等反弹比较大,但是现在开始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国的情况,其实中国不是反弹,中国真正的流行还没有开始,估计可能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疫情。 至于魁北克第六波的说法,首先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在预料之中的反弹,并不成为第六波,无论是重症还是死亡人数来讲,比最高的时候都要低了一大块儿,将来有可能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应该很厉害。不管是安省还是魁北克省,我们看着目前是增加的趋势。从科研的数据也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做下污水检测,人类或者动物的排泄物会通过污水系统排放,我们通过污水系统检测就可以看到动态变化。而且它有一定的预告作用,在人群表现出来明显的增加。这种检测已经指出了目前的这种迹象,确实升高了,但是升高的幅度不是很大。 2. 安省省长道格·福特说,他相信医疗保健系统能够承受COVID-19病毒传播的上升。因为该省将继续推进取消所有剩余限制的计划,这可能是另一小波COVID-19病例上升的开始。福特坚持他的政府目前没有计划重新实施公共卫生措施。您如何评价安省公共政策?我们真的不需要再封锁了么? 王培忠教授:我们希望不会再封锁了,这也是希望,但是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我个人觉得现在走的方案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病例数跟过去没有办法比了,我们现在报的数值远远低于实际的值,因为我们没有之前的检测,因此看有多少感染、多少阳性率意义不大,因为它不能真实反映这个疾病的真正影响。安省的现在住院人数,不到800,大家想一想,最高的时候这个数值将近四千左右。安省ICU现在是165人,最高的时候接近一千,所以比当时也少了很多。尽管最近有所增加,但是不至于像BA.1出现的时候这么严重。所以从宏观上来讲,我并不是很担心。 因为我们还不清楚今年冬天发生什么,是不是再有新的变种出来。如果我们现在这个夏天季节放得开一点,大家打疫苗也比较多,而且出门机会比较多。有一部分人会感染,但一般绝大多数都将是轻症或者没有症状。这会进一步带动群体的免疫力。如果现在控制得过严,是对经济、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大,实际它的收益并不是很高,因为重症数很少。对将来的进一步控制没有太大帮助。我们知道现在辉瑞的治疗药物已经上市,你要是出现了症状可以吃药,在前五天内当然吃得越早效果越好。对于年轻人一般来讲轻症没有必要吃,但是你要是年龄大了或者有其他慢性疾病,吃药还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些因素组合起来,现在开放的措施是对的,我个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 3.新冠检验为何结果不一致?新冠后遗症有哪些?那些我们必须注意的地方? 王培忠教授:实际上我们有三种办法来检测病毒。第一种办法是核酸检测,通过鼻拭子咽拭子检测,查病毒的遗传物质,如果这个遗传物质有的话就能检测出来。它的优点就是能够发现得比较早,灵敏度高。另外一个是蛋白检测,是检验由遗传物质制作出来的蛋白。从新冠病毒来讲,它有四种蛋白:有膜蛋白、壳蛋白、核心蛋白和刺突多蛋白质。这几个蛋白组合起来,我们现在常用的家庭检测盒实际上就是检测病毒有没有抗原,这个检测相对来讲比较方便,自己在家里就能操作。但是它缺点是灵敏度低,所以说到了病毒有一定量的情况之下才能检测出来,病毒量低的情况下它检测不来。第三种检测的方法,是我们检测病毒侵入体内以后,病毒进来之后我们会产生抗体,通过检测抗体就知道你是不是感染了病毒。 所以通过这三种途径来检测,就有几个因素影响结果。首先你用什么方法,另外你采样是不是采得好,还有时间点的问题。比如你今天暴露给病毒,你不可能几个小时以后就能查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定的标准,什么叫阳性,什么叫阴性?特别是对这个核酸检测,大家看到那个CT值,CT值就是因为病毒含量非常低,需要通过一个技术,把它增量一倍一倍的往上增,这个CT值越高证明你的病毒含量越少。中国原先定的标准是四十,现在把它降到三十五,不同国家定的标准不一样,这个国家检测出阴性,那个国家有可能检测是阳性。有关后遗症的问题,2020年秋天我们就开始注意。传染病的一般有两个最明确的结局,一个就是百分之百的康复,一个就是因为传染病导致死亡。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康复,传染病致死的比较少,但是一般都没有什么后遗症。传染病的短期恢复以后,他的好多症状还持续。但是我们看病毒就查不出来了,所以大家就叫它做长期新冠,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在感染人群中发病是比较高的,甚至达到30%-40%。一般来讲都是有症状的人出现,在个别情况之下,感染了没有症状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比例比较低。多数人都能在三到四个月内恢复,少数人可能持续得更长。最典型的症状就长期疲劳、浑身痛。另外,记忆模模糊糊,肌肉疼等等,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北美华人健康公众号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目前这种病的诊断也是比较麻烦,但没有很明确的诊断标准。就是说呢如果你成天你得有有有感染,那感染了,新冠了出现了这些症状,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把它定位定为新冠综合征。因为综合症的含义在医学当中就是解释不清的一些症状,我们把它定为综合征。 从治疗来讲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对症治疗。从它影响的范围来讲,是影响范围很广的,有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肌肉系统都有。至于致病机理,现在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依然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其实这个信息跟大家也直接相关,大家往往经常过度担心疫苗的副作用,但是把感染病毒本身出现的问题忽略了。你要是感染了,不光急性期间有可能变成重症,如果你保护不好的话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话,即使过了急性期,还有可能Long COVID。我们问问身边的人,可能大家已经观察到了,这类现象并不少见。

1 min read

一:奥密克戎有几个亚型? 截至 2022 年 2 月,Omicron 变体已变异为三个谱系:BA.1、BA.2 和 BA.3。三个谱系都是在大约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首次发现的。根据发表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刺突蛋白中的 BA.3 谱系没有特定的突变。相反,它是 BA.1 和 BA.2 刺突蛋白突变的组合。在刺突蛋白中具有 R346K 取代的 BA.1 亚系被归类为 BA.1.1。因此,说奥密克戎目前有三个或四个主要亚型都没错,而且新的亚型必然还会不断出现。   不同COVID-19变种谱系示意图,由图可见,奥密克戎是一个独立的分支。 ...

1 min read

过去两年的新冠疫情的肆虐在每一位华人的心理都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阴影。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话题。 为了更有效的了解新冠疫情在目前阶段对华人的影响,包括华人对疫情的认知和心理反应,新冠疫情对北美华人影响的第三期问卷调查由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资助,并获得瑞尔森大学研究伦理委员会【REB 2020-328;REB2020-132】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科研伦理委员会【20201772-ME】的批准,由瑞尔森大学心理学系的杨丽霞教授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医学院的王培忠教授联合主持。 研究结果将帮助加拿大华人有效应对并减少疫情的影响,也有助于公共卫生机构对华人社区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问卷完全匿名填写,不涉及个人敏感信息,大概需要10分钟完成。选项并无对错之分,请您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回答即可。您的参与完全自愿,若您想退出问卷参与,关闭问卷窗口即可。若您提交问卷,则表明您同意参与此项调查并将您的数据用于分析。您的参加与否不会影响您与研究人员及您所在社区的关系。另外,希望您完成问卷后能转发给朋友。只要调查的样本含量足够大及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才有意义。衷心感谢您! 为感谢您的参与,问卷结束后可以留下电子邮件或电话参加抽奖。奖品包括总价值近500加元的亚马逊电子购物券:一等奖($100)最多1名; 二等奖($50)最多2名; 三等奖($30)最多5名;幸运奖($15)最多10名。在问卷结束后(大概今年4-5月份)发出。 调查问卷链接: https://ryersonpsych.co1.qualtrics.com/jfe/form/SV_eXUz4tVZ8M3zbqm?Q_Language=ZH-S 您还可以扫下面的问卷二维码开始进入,或登录 www.cniw.org,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英文手机显示为“read more“)直接参加问卷调查。

1 min read

北美华人健康消息(2022-02-1):纽芬兰纪念大学王培忠博士,雷切尔·普劳斯(Rachel Prowse)博士分别获得两项由加拿大抗癌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 CCS)与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 CIHR)联合资助的科研课题,研究如何通过促进健康膳食预防肿瘤。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0万加元。 两项科研科课题分别是: 1: Reducing cancer incidence through innovative and holistic primary...

1 min read

丹麦上周(2022-02-01)正式宣布取消国内对 Covid-19 的所有限制,官方认为冠状病毒不再被视为“对社会危急疾病” (socially critical sickness)。这意味着过去两年被大家广泛熟悉并接受的,室内口罩要求、酒吧、餐馆和其他室内场所使用“Covid 通行证”,以及检测呈阳性时自我隔离的规定都将结束。 丹麦卫生部长马格努斯·赫尼克2月1日在接受CNN采访时讲。“没有人知道12月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向丹麦公民保证,只有在真正有必要时,我们才会实施限制措施,我们会尽快解除限制,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丹麦是欧盟第一个取消所有限制的西方国家。而且当下丹麦的正是新冠发病高峰(下图, 2月2日新增病例超过5万),这种逆势而为的举措,自然在国际引起巨大反响。 但目前许多学者支持这一方案,比如丹麦罗斯基勒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Lone Simonsen 对法新社说:“由于 Omicron 对接种疫苗的人来说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我们认为取消限制是合理的。” 上图最高的曲线是丹麦数据,与英美及其它西方国家相比,丹麦目前新冠发病率遥遥领先。 上图表明,在欧密克戎流行前,丹麦的疫情明显好于许多其它西方国家。 在这个时间点上,不是加强限制,而是全面开放率先进入大流行结束模式,哪里来的自信? 科学依据是什么? 本文作者分析解读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min read

Source: Centre for New Immigrant Well-being (CNIW) 作者:王毅,北美华人健康副主编,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医学生物博士 公众号:gh_bc08a4acd2e3 最近关于奥密克戎 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这个话题非常热,比如我们之前发现跟德尔塔(delta)比,Omicron 的致病性大幅减低 (美国基于7万新冠病例的研究表明: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死亡风险降低约90%!)  。但是最近张文宏说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它会咬人” (文献1)。那奥密克戎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奥密克戎的严重性/致死性问题。 在说奥密克戎是不是严重之前,我们先总结一下,影响奥密克戎严重性的几个主要因素。 1) 年龄,年龄越大,致死性越大,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新冠死亡者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2) 基础疾病, 如果有免疫抑制的疾病,尤其是器官移植以后,其他的疾病包括心肺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都会影响新冠的病死率 3) 是否打了疫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包括打了什么疫苗 (mRNA 疫苗效果好一些), 打了几针 疫苗 , 疫苗之间的间隔,还有最后一次疫苗的时间 (一般来说,距离时间越远,效果越不好)。由于奥密克戎的突变很多,目前所有上市的疫苗对奥密克戎防感染效果都不太好 (附图),但是预防重症死亡都还不错。 4)治疗,经历过刚开始激素,抗生素,呼吸机,特异性抗体,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特朗普自己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还有特朗普推荐的后来被叫停的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等疗法,直到现在的辉瑞口服药,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比疫情刚开始要强很多了,这个也会导致新冠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比如关于口服药,我们昨天更新了辉瑞抗新冠口服药帕克洛维(Paxlovid):问答。 为了回答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我们设定的前提是在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在完全免疫之后 (占85%以上人群),有了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然后进行充分治疗以后的病死率。我们一定要把概念搞清楚,因为我看很多公众号的文章经常有意无意的把概念混淆,比如说有的拿疫情刚开始的数据比,也有人拿从疫情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数据进行比较(那流感方面是不是应该加上1918年大流感的数据),也有的拿Delta 当 Omicron 来比, 产生关公战秦琼的效果。我们其实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普通人在完成了国家推荐的所有操作以后,比如完全疫苗接种,但是还是有了突破性感染,那最终危险程度(病死率)到底有多少?是不是跟流感类似? 我们先看一下美国季节性流感和新冠的病死率的比较, 流感的病死率在0.1%,新冠是2.3%, 注意这是早期新冠的数据,早期新冠的死亡率很高,而这并不是我们本文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现在的病死率。 最近的奥密克戎严重性数据是我们之前解读过的, 美国基于7万新冠病例的研究表明: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死亡风险降低约90%!与 德尔塔(Delta)病例相比,奥密克戎(Omicron)病例的 死亡率下降了91%。但是由于观察时间短,这篇文章没有给出Omicron 的病死率。在另一篇文章中,  在都没有接种疫苗的5岁以下儿童中,Omicron感染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还是比Delta感染者更轻, 住院,机械通气还有ICU 都减少了2/3 (文献4, 这个是未免疫情况)。 假如 delta的病死率根据之前的报告大概在0.2-0.4% 左右 (文献3, 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和治疗的进步delta 的病死率已经大大降低), Omicron 的整体病死率根据推算大约在 0.02 到 0.04% 之间 (根据文献2 病死率减少90%), 这个已经低于季节性流感的整体病死率了 (0.1%)。 谈病死率如果不分年龄的话都是耍流氓。可惜的是,由于Omicron 的才刚开始在西方国家传播,所以关于奥米克戎的分年龄数据还很少。我们可以拿delta的病死率进行推测。 关于Delta的分年龄病死率,网上推荐一个新西兰的网站,它的数据是比较新的,而且也有对打了疫苗以后的估算。(https://www.stuff.co.nz/national/explained/127081564/covid19-nz-just-how-deadly-is-the-virus)  根据新西兰的数据,即使是年龄组最高的85+年龄组,在打了疫苗以后,delta 的病死率也只有2.5%, 假如Omicron 毒性也减少90%, 那病死率只有 )0. 25%。这个也是大大低于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 (0.8% 65岁以上)。当然以上的病死率都是根据目前有限的数据进行推算,真实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且由于西方各国对于确诊病例检测的改变,确诊数据很难再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1 min read

Source: Centre for New Immigrant Well-being (CNIW) 公众号 :gh_bc08a4acd2e3 一:背景资料 新冠奥密克戎变体(Omicron, B.1.1.529) ,自两个月前在南非首次发现后,已在全球迅速传播。最新一周内,美国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已占新增确诊病例的98.3%。新冠的不断迭代与奥密克戎的迅速席卷,让全球对其严重程度的探索加快了脚步。2022年1月11日美国研究团队公布了 2021年11月30日至 2022年1月1日期间在南加州Kaiser Permanente 医疗保健系统内检测出的 69279 个感染 SARS-CoV-2...